2019年安徽省事業單位招考相關信息,歡迎掃一掃
第一題、習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中指出,要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司法力度,讓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新、食品更安全、交通更順暢、社會更和諧有序。談談你的看法。
習總書記在中央政法會議中所作出的回應,是密切關注民生問題的行為,水則載舟,總書記的這些回應也會給群眾帶來一系列好的效果:
1.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環保督查制、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的建立讓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新,交通更順暢、社會更和諧有序,老百姓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生活的幸福感會大大增加。
2.提升群眾的安全感。近些年來,某些地域出現食品藥品安全問題,極大地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健康,而習總書記所做出的重要重要指示,將關鍵問題擺在臺面上,為老百姓切身著想,為老百姓的健康負責,極大地提升了群眾的安全感,特別是檢察院更要利用好手中的權限,用更強有力的執法手腕,為群眾們保駕護航。
3.給黨員干部指明方向。習近平總書記的會議講話思想深邃、內涵豐富,科學回答了一系列事關政法工作全局的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重大問題,為廣大基層干部們明確了工作重點,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讓大家勁兒往一處使,將民生工作越辦越好。
當然,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我們也需要采取一些的措施去支撐它更好地開展:
1.建立相關的規章制度。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規章制度是工作的先行棋,只有用相應的規章制度來規范,工作才會更嚴謹,更有據可循,尤其是像檢察院這樣的執法單位,必須用更明確地規章制服來要求自己,才能讓執法更有力度,讓群眾更信服。
2.加大公眾宣傳。讓惠及民生的舉措宣傳到老百姓的身邊,讓大家能知道這些舉措,感受到這些舉措所帶來的改變,將民生工程變成民心工程。
3.黨員要加強自身學習。對政策了解到位,并能根據指示聯系實際,為當地的老百姓們進行具體的舉措改變,需要黨員干部們加強自身的學習能力,關注民生,了解民生從而解決民生。
第二題、檢察院開展群眾開放日宣傳活動,你擔任講解工作,有一名群眾提出問題,你無法立即解答,你咋辦?
如果我負責講解工作遇到這件事情,那么我會如下展開工作:
1.先聯系同事幫忙接一下班,然后將這名群眾引到專門的休息處,仔細傾聽他的問題,并做好記錄。
2.看看群眾反映的事情具體應該是在檢察院哪個部門的受理的,如果不是我所能辦理的范圍,那么我會聯系有關的同事,給這名群眾專業的解答,如果是我能辦理的,但是我無法立即解答,我也會請這名群眾留下聯系電話,讓我回到單位請教同事和領導后再回電話給他,給予他正確的答案。
3.將這名群眾送出休息處,因為宣講工作還未結束,我也要繼續回到工作崗位上繼續給大家講解。
4.針對此次事件我也要做好反思,因為準備的還不夠充分,所以才會遇到這樣的事,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加強學習,多跟同事和領導們交流溝通,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讓自己成為崗位上的萬金油。
第三題、漫畫題:三只貓在吃魚,一只貓在抓老鼠。三只貓嘲笑說:真笨!有魚吃了還抓老鼠。談啟示。
題中這幾只貓的故事給了我幾點啟示:
1.要有前瞻性。中國有個成語叫得過且過,這三只貓享受著美味的魚,卻嘲笑捉老鼠的貓,殊不知,魚終有吃完的一天,而那時候,它們只會把自己陷入饑餓的險境,只有提前鍛煉捉鼠的技能,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正如我們國家以前在發展經濟的時候,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而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我們認識到保護環境對往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建立了最嚴環保法、環保督查制、林長制、河長制、湖長制等一系列舉措都是我們用前瞻性的眼光提出的具體措施。
2.要堅定自我。捉老鼠是貓的天性也是生物本能,但是卻有貓嘲笑那只捉老鼠的貓,認為它笨,不知道坐享其成,其實是它們自己失去了自我,忘記了自己的天性。中國古代神話有一則故事,講述的是一名叫愚公的人,因為家后面有2座山,因此出行非常不便,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他號召全家人去挖山,可是卻受到別人的嘲笑,認為他一把年紀絕對挖不完,但是他卻沒有動搖,我挖不完還有兒子,兒子還會有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他不顧別人的看法,堅持自我,最終感動上天,搬走了兩座山。
3.不要盲目跟風。2.在歐洲17世紀,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對于他提出的:“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當時人們對此深信不疑,但是伽利略卻敢于挑戰權威,對人人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謂的真理產生了懷疑,經過反復試驗求證后,他不顧人們的嘲諷與猜疑,堅定自己的想法,走上比薩斜塔,用兩個鐵球的實驗證實了亞里士多德的錯誤,正是因為他沒有盲目跟風,所以才能得出真知。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也需要跟那只”笨貓“學習,遇到事情要站在全局角度,用前瞻性的眼光看問題,以便我們能更好的解決問題,同時我們也要保持自我,遇到不同的意見我們要闡述不同的想法,才能得到更全面的解決方法,不盲目跟風,,讓自身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