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教育學理論的過程中,會涉及到很多“概述型”的知識點。準確的把握住這些“概述型”知識有利于我們從本質上掌握相關概念的“來龍去脈”。而教育學第一章中就有很多這類的知識,比如學校教育的基本構成要素、教育的本質屬性和社會屬性等。常常有學員反映關于教育的社會屬性理解的不是很透。今天中公講師就帶大家一起深入的學習。
1.教育具有永恒性
這一屬性的含義是指教育與人類社會不可割裂,是我們人類社會中所獨有的現象。并且它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所以我們說教育具有永恒性其實就是指教育與人類社會共始終。只要人類社會存在一天,那么教育也就相伴而存在著。這里做題時可以扣緊“人類社會”這個關鍵詞,注意考試常常偷換概念,將“教育與人類社會共始終”的“人類社會”換成國家、教育制度等詞,這些表述都是不對的。
2.教育具有歷史性
我們常常說:這些過去的事都是歷史了。一提到歷史,感覺它總是在不停的變化中。這里的含義也是一樣:歷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會或者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等都不相同。它強調的是一個“不同”,因而我們可以概括成:不同時期的不同點。做題時需要牢牢把握住這一點。
3.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
看到這個屬性首先需要思考:為什么是相對獨立而不是絕對獨立,其次是與誰相對。“相對獨立”的含義主要是講教育需要服從于一些對它有影響的方面,并不能完全脫離他們而單獨存在。第二個問題,它是相對于政治、經濟而言的。與政治、經濟相比,教育仍然有著自己獨特的地位,有著屬于自己的“小天地”。關于這一屬性,我們又細致的劃分出了三個小點:
(1)教育具有質的規定性
這里質的規定性與教育的本質屬性含義是一致的,都是說教育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因為它能將教育區別于其他事物,所以表明了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2)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
這里我們需要區別歷史繼承性和上面的歷史性。剛剛已經講了歷史性是不同時期的不同點。而歷史繼承性強調我們常常會發現教育歷史中的一些相同點。這些相同點背后其實是我們對于歷史的繼承。也正是應了那句戲語: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所以我們把這一屬性概括成:不同時期的相同點。在不同的時期,教育的內容也會有一些相似之處,比如儒家文化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也還是會繼續存在。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繼承性,教育才表現出它自身獨特的一面,不僅依靠政治經濟而存在,還有自己在歷史長河中保存下來的精華。進而反映出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3)教育與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
這里不平衡的意思是速度不一致。所以翻譯一下整句話就是教育的發展速度和社會生產力以及政治并不總是一致。會出現時而超越政治經濟,時而滯后于政治經濟的情況。比如二戰后日本經濟受重創,但是大力去發展教育,成為世界上領先的教育大國。在那個時期,日本的教育是超前于經濟發展的。也正因為存在著發展速度不一致,所以凸顯了教育自身具有相對獨立性。在備考時,重點把握每個知識點的關鍵含義,再應付考試就會輕松很多了。
更多宣城教師招聘考試相關信息歡迎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