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加入宣城三支一扶考試QQ交流群:627987081
2018年公益崗考試已經開始,為了讓考生更好的備戰2018公益性崗位申論考試,江河教育公益性崗位考試網小編為考生不間斷的準備了申論模擬試題,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備考。
“年前兩個月就給父母買了從東北老家來北京的火車票。”80后的常萌萌自本科畢業就在外打拼,最終落腳北京,已連續三年沒回家過年。她最怕的不是長途奔波,而是讓人揪心的走親戚。她說:“反向過年”,不用想買啥東西給哪個親戚,沒必要應對親戚沒完沒了的發問。“反向過年”躲過了讓人心煩的“走親戚”。 (2月18日中國新聞網)
從這篇報道里,我們可以看出,對于一些年輕人來說“春節走親戚”是一件煩惱的事情。在“反向過年”的隊伍里,有一部分人是因為無奈而選擇的,還有一部分是為了躲避“春節走親戚”而故意“不回家過年”的。
“春節走親戚”,以往曾經是很多人最快樂的事情,穿上新衣服,帶著小禮品,到親戚家里轉一轉,是新春佳節最愜意的事情。如今,“春節走親戚”何以成了負擔和焦慮?綜合分析,害怕“春節走親戚”背后是三個隔閡的存在。
第一個隔閡:城鄉的隔閡。如今,很多農村的年輕人沖破了城鄉的藩籬,到城市里務工或者工作。人到了城市里,逐漸融入了城市,也就慢慢變成了“城市人”。城鄉的隔閡也就順理成章產生了。害怕“春節走親戚”,就是城鄉隔閡存在導致的。生活習慣不同,生活環境不同,在城市里工作的“原來的農村人”,回到家鄉之后也就十分不適應。城鄉之間的隔閡,讓“春節走親戚”不再是愜意的事情。
第二個隔閡:情感的隔閡。“春節走親戚”何以讓年輕人畏懼?一些人的說法找到了答案。在一些“反向過年”的年輕人看來,“春節走親戚”遭遇的是親情的障礙。和農村的親戚沒有共同的語言,說著“言不由衷的話”,都是一些“表面上的客套話”。雖然都是親戚關系,可是七大姑八大姨在這些人的心里早就變得疏遠了。親情的疏遠,讓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回家過年”了,主要就是想躲避“春節走親戚”。
第三個隔閡:交流的隔閡。“春節走親戚”,遇到的多是年輕人不愿意觸及的話題:有女朋友了嗎?有女朋友了嗎?工資是多少?有沒有當上中層干部?是不是在外地買房了?是不是在外地買車了?其實,這些話語和問詢,都是年輕人的個人隱私,是他們不想向他人透露的信息。
固然,“春節走親戚”會遭遇這么多的“不悅”,但是如果“反向過年”只是為了躲避“春節走親戚”,無疑也是一件遺憾的事情。對于“外出的年輕人”來說,應該把“春節走親戚”當成是一場“親戚的旅程”,人群流動時代,平日里親戚越來越難得相見了,春節期間交流交流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躲避“春節走親戚”不是理智態度。
更多宣城地區事業單位考試相關信息歡迎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