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
神農氏,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傳說他的肚皮是透明的,可以看見各種植物在肚子里的反應。這樣能分辨什么植物可以吃,什么植物不可以吃,親嘗百草,以辨別藥物作用。并以此撰寫了人類最早的著作《神農本草經》,后發明農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以功績顯赫,以火德稱氏,故為炎帝,尊號神農,使中國漢族農業社會結構完成,并被后世尊為中國農業之神。
后稷,姬姓,名棄,黃帝玄孫,帝嚳嫡長子,母姜原,堯舜時期掌管農業之官,周朝始祖。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縣),被稱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農神)。曾經被堯舉為"農師",被舜命為后稷。后稷教民耕種,被認為是開始種稷和麥的人。
二、生產工具
遠古社會:
舊石器時代以打制石器為標志;新石器時代:以磨制石器為標志。
奴隸社會:
以使用青銅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
封建社會: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鐵犁牛耕,進入“鐵器時代”;
西漢時期,趙過發明藕犁;東漢時期,藕犁推廣到珠江流域。此后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時期,曲轅犁出現標志著中國犁耕趨于完善,傳統犁基本定型。
三、灌溉工具
桔槔——出現于先秦時期,是一種利用杠桿原理的取水機械。商代在農業灌溉方面,開始采用桔槔,春秋時期普及。
戽斗——出現于曹魏之前,是一種用淺口柳條笆斗或木桶做成的老式提水工具。笆斗兩邊系有繩子,兩人相對而立,雙手牽拉繩索,使之上下有節奏地戽水上岸入田,或由此田戽入他田。
翻車——存在于曹魏時期,翻車又名龍骨水車,為世界上出現最早、流傳最久遠的農用水車。
筒車——存在于隋唐,亦稱“水轉筒車”。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據史料記載,筒車發明于隋而盛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高轉筒車——存在于宋朝,是指其提水高度較一般筒車加大,必須藉助湍急的河水沖動,是筒車的一種。
風力水車——存在于明清,風力水車是利用風車帶動水車提水的一種工具。
四、相關詩詞、諺語、成語
《憫農》(一)——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二)——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蠶婦》——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陶者》——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官倉鼠》——曹鄴
官倉老鼠大如斗,見人開倉亦不走。健兒無糧百姓饑,誰遣朝朝人君口。
《歸園田居》——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希。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觀田家詩》——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始。
《鄉村四月》——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過故人莊》——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四時田園雜興》(一)——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四時田園雜興》(二)——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春雨貴似油,多下農民愁。
清明熱得早,早稻一定好。
人在屋里熱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
人怕老來窮,稻怕寒露風。
一場冬雪一場財,一場春雪一場災。
春旱不算旱,秋旱減一半。
【五谷】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
【六畜】馬、牛、羊、豬、狗、雞。
【背本趨末】:古代常以農業為本,手工、商賈為末。指背離主要部分,追求細微末節。
【不稼不穡】:稼:播種;穡:收獲谷物。泛指不參加農業生產勞動。
【崇本抑末】:注重根本,輕視枝末。古代“本”多指農業,“末”多指工商業。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
【服田力穡】:服:從事;穡:收獲谷物。指努力從事農業生產。
【耕耘樹藝】:耘:鋤草,樹:栽植;藝:播種。耕田、鋤草、植樹、播種。泛指各種農業生產勞動。
【賣刀買犢】:刀:武器;犢:牛犢。指賣掉武器,從事農業生產。
【末作之民】:末作:中國古代以農業為本業,工商各業為末業。指從事農業以外的經營者。
【強本節用】:本:我國古代以農為本。加強農業生產,節約費用。
【去末歸本】:去:棄;末:非根本的,古時稱工商等業為末業;本:根本的,古稱農業為本業。使人民離棄工商業,從事農業,以發展農業生產。
【使民以時】:時:農時。執政者要按照農時使用民力。指在農閑時使用民力,避免影響農業生產。
【歲比不登】:比:屢屢;頻頻。農業連年歉收。同“比年不登”。
【歲稔年豐】:稔:莊稼成熟。指農業豐收。同“歲豐年稔”。
【務本力穡】:本:指農業;穡:收割谷物,這里泛指農業勞動。指努力從事農業勞動。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谷。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1.下列關于我國古代農業工具說法錯誤的是( )。
A. 翻車為世界上出現最早、流傳最久遠的農用水車
B. 商朝時期的墓葬中出現青銅制農業器具
C. 曲轅犁相傳為屈原所在時期農民耕作水田的工具,后變稱為曲轅犁
D. 明清時期,農民利用風力取水灌溉
【答案】C
【解析】曲轅犁,是唐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耕犁,最早出現于唐代后期的江東地區。其轅曲,因以名,區別于直轅犁。故C項說法錯誤。
2.下列哪項農業諺語不符合科學常識( )。
A. 清明熱得早,早稻一定好
B. 人在屋里熱得跳,麥在田里哈哈笑
C. 瑞雪兆豐年
D. 人怕老來窮,稻怕寒露風
【答案】B
【解析】“人在屋里熱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 主要說明盛夏高溫對農作物生長有利。水稻的播種時間為:一季稻在清明前播種,二季稻在六月底七月初播種。而當天氣正熱之時,水稻已長大,不再是苗。故B項說法錯誤。
更多宣城地區事業單位考試相關信息歡迎登陸: